生命课堂吐芬芳,教学研讨促生长
作者:七中实验发表时间:2017-12-29阅读次数:3859来源:
大 中 小
人生的旅程,是追问何来与何去!
教学的寻道,是探讨教研与课堂!
追逐一束光,探寻智慧的力量;触摸鲜活的生命,感受新课堂建设下个体的成长!2017年12月22日,在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第十四届教育研讨会举行之际,围绕“深化生长教育,发展学科素养”的核心问题,小学部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语文、英语、德育课堂。
小学部语文教研组立足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激发学生灵性生长。二年级的赵晓佩老师与李娟老师同上一篇儿童诗——《风》,经过团队精心打磨的两堂课,引发参与者思维的碰撞,营造了浓烈的教学研讨氛围。
赵晓佩老师的课堂读中有写,写中有读,在读中引导学生“怎样去捕捉生活中的风”的内涵,同时领悟作者是如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写出来的,这便是在了无痕迹、润物无声之中渗透了写作指导。在课堂上,赵老师用亲切的语言,体察到了儿童的心理,循循诱导,及时点拨,始终抓紧低段语文教学识字认字基本功的训练和读写指导,为这节课添上了生动的诗意色彩。
语文教学应当站在学生宽泛阅读的基础上去牵引,李娟老师的课堂则跳出单篇教学,大胆在小学低段尝试群文阅读教学,以读贯穿始终,初读、细读、品读、析读、朗读、默读,反反复复,循序渐进。特别是老师真情流露的范读,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孩子们也情趣盎然。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收获阅读的能力,感受语文的诗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温江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小教室周丽蕊主任对两堂语文课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点评,周主任引经据典:“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意指我们“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取长补短,大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相得益彰;点的深学与面的拓展异曲同工;写的落实与读的积累各得其所!”周主任精彩、精辟、精妙的点评,将继续指引我们开启语文之旅,魅力之旅,一路诗意!
最丰满成熟的稻穗,总是垂着贴近地面;最有效可靠的教学,总是紧扣学生学业发展。英语组高雪梅老师、舒萍老师深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用同样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传统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的探索。
高雪梅老师的课堂采用多媒体和平板电脑等构建学习支架,使老师和学生通过平板互动,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建立有效课堂。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到及时、精准、全面地了解,实现将“最合适的教学过程”安排在“最合适的时间”。本节课在信息技术和英语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对“深度融合”的理解,其核心是一对一,即学生人手一个平板,如同每人一个老师,让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舒萍老师采用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语言素材,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恰当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课堂上,舒萍老师语言简洁有效,肢体灵动形象,表情丰富自然,教态落落大方。整个课堂师生互动风趣幽默,展现了教师的素质,彰显了学生的活力。
课后,七中实验学校资深教育督导专家韩力老师对两堂英语课从“同课异构”的定义、教材解读、学生状况、教师教学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点评。高度称赞了我校小学部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学生拥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也许,那古老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而我们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者,却砥砺前行,从寻根本土鱼凫文化入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李红萍老师演绎的《鱼凫温江,我们的家乡》是小学部进行的三维一体校本德育课程一次新的实践探索,最抢眼的是“实时连线、实况转播”的“实景课堂”部分,带着学生“穿越时空”感受鱼凫王陵遗址,邓博文老师在鱼凫王陵现场对学生提出的疑惑进行解答。这只是李老师课堂内容涵盖的一小方面,李老师还从鱼凫美女、鱼凫美景、鱼凫古诗、鱼凫故事等不同角度深挖鱼凫文化的内在精神,激发学生从热爱家乡进而上升为家国情怀的境界。在整堂课上令人赞叹还有李老师的朗读功力和文化底蕴,用“浸润式”的语言引导学生不知不觉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
贝多芬说:“生命,是大自然交给人类雕琢的宝石。”我们基于学生生长的教学探索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将继续在思维、实践、情感等丰富而深入的研讨中,感受教学的深度,点燃生命的光辉!
我相信在教育中倾注无限爱心,就能收获满满幸福;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就能得到精彩的课堂生成。充满活力的教学,定能让师生共同蓬勃生长。
——李娟
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快乐,主动,积极的学习英语,促进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孩子们语言思维习惯一直是我教学的追求。
——高雪梅
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英语。把课堂还给学生,做一个循循善诱的引路人。
——舒萍
小学部宣传组
撰稿:赵 莹、蒋文燕 责编:叶晓琴
编辑、制作:詹潮波 图片:张 磊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