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强校长在学校第11届教育研讨会“教师论坛”上的演讲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课程给予学校教育以生命和意义,进而支撑并转化学校教育。这样,课程就使得每个人进入社会的意义结构之中并得以成长!” 没有课程支持的学校是一具空壳。没有课程改革,就没有学校发展。
一、学校育人目标“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的提出与内涵
学校秉承成都七中优良品质与传统,以较高的站位定格办学愿景。首任校长余森和管理团队根据七中的“三体”教育思想和七中实验的办学追求,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十年来,这一育人目标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同,经反复论证提炼,概括出这一培养目标的内涵:
第一,具有“中国灵魂”的学生素质。一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和发展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二是理解民族精神,树立国家意识(爱国、爱家、爱人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民族气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素质。总体是指中学生具有国际胸襟和全球视野,具有在国际舞台上发展的竞争力、发展力、适应力。具体要求是具有“三力”,即“学习的能力、成功的实力、生命的活力”。
第三,具有“现代人”的学生素质。现代人应有如下的基本特征:独立的品格和开放的心态;民主的理念和法治的观念;诚信的习惯和守时的意识;自由的追求和责任的担当;反思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学校总体育人目标具体演绎为各课程目标。换句话说,学校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目标指向的是学校总体育人目标,即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学校育人目标为基本导向,并通过各课程目标具体落实。
二、学校育人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基础性(国家)课程
学校开设的所有国家课程为基础性课程,在这些课程群中,各课程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要求,适当融合或渗透“中国灵魂”、“国际竞争力”和“现代人”的育人目标要求。
(二)“三维一体”特色校本课程
“三维”是指育人目标所要求的“传统国学”(中国灵魂)、“国际理解”(国际竞争力)和“公民教育”(现代人);“一体”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学校“三维一体”特色校本课程是指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整“传统国学”、“国际理解”和“公民教育”的专门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的分年段的课程体系。
(三)目标导向特色活动课程
为了深化拓展学校育人目标,学校构建了充分体现“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特色活动课程。
1.每月一主题教育活动课程
2.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课程
3.少年军校实训课程
4.班团干部实训活动课程
5.青年团校、党校活动课程
6.励志成才集中教育活动课程
7.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活动课程
三、学校育人目标导向的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行动。全国各地关于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行动风起云涌,轰轰烈烈,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典型学校,出现了许多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吸取外国教学模式之所长又具有我国特色,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
全国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国培、省培、市(区)培、校培)确实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学校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冷静观察、客观分析后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一是有些培训流于形式,学校和教师的收获与国家相应的投入不太匹配。二是参加学习的教师,听课学习时“激动”,返校途中“心动”,返校之后“不动”现象比较普遍。课改的理论很丰满,课改的现实很骨感。三是在典型学校学习后,不少教师感觉不好学,学不好,不敢改,怕改不好,畏难情绪较为严重。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学校就可能出现以下的情形:课改动员雷声大,课改行动雨点小;课改的理论很高端,课改的实践很肤浅;课改的启动很热闹,课改的结果很冷清。
这些困难和现状是摆在我们学校面前的课题。我们老师在经历了和众多学校的老师一样的痛苦和困惑之后,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教学改革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依葫芦画瓢。我们应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风格、教学资源、学生状况等综合因素,确定我们学校自身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我们在实践中选择,不搞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以构建生长课堂为目标,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多样性,促进教师向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学为中心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内在的根本问题就是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在更大的生活世界中实际上就是文化与人发展关系的缩影。在特定的时代,文化与人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文化哲学已经揭示,当代文化正在走向与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同一。相应地,当代课程也正在走向与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同一,学习化课程由此孕育。“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我们认为课程就其本性而言,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其基本原理就是“学习生命关联”。所谓学习生命关联意味着:学习就是对蕴涵在“教育内容”里的“社会——历史”生命的一种“理解”和“解释”,即通过“解释”而理解“内容”,进而获取“内容”里的社会——历史现实的有效知识。学习生命存在不是绝对的,而是以学习者与教师、其他同学、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