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杜甫草堂讲杜诗︱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承办市教科院大中小跨学段融通教研活动

我们在杜甫草堂讲杜诗︱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承办市教科院大中小跨学段融通教研活动

原创 七中实验小学部 成都七中实验小学部 9月14日

图片

秋色绚烂,诗情润心。




9月9日上午,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草堂博物馆主办,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承办的“双新推进:大中小跨学段融通教研——我们在杜甫草堂讲杜诗”活动在杜甫草堂举行,大中小学教师同上杜甫《登高》,市教科院高中室主任袁文老师和杜甫草堂社教部主任向昕老师主持了本次活动。我校小初高代表班级全程参与,小学部梁愿老师与高中部马振伟老师呈现了各具特色的研究课例。







本次活动呈现出如下亮点:


成都市作为国家“双新(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一直以来,市教科院指导下的各层级各区域实施推进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在本次活动中,成都市教科院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研员首次合作,联合杜甫草堂博物馆、七中实验、四川大学等单位,以大中小一体融通式教研,通过将课堂“搬”进杜甫草堂,馆校合作打破教室的边界,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和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有机融合,拓宽语文课堂的知识场景、教学体验与地域空间。

本次活动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课例展示和讲座来探索融通教研和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旨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通过直观的印象、体验和感受,强调启发和引领中小学生研究杜诗,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





成都七中副校长、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校长毛道生老师致辞

毛道生老师谈到: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最高峰、被誉为诗圣的杜甫,避乱入川,寓居草堂近四年,创作了大量诗歌。今天,我们在此共研杜诗教学,共探语文育人,可谓是阅杜诗,读人生,铸国魂,育新人。他强调:走向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举立德树人旗帜,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语文学科也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召唤下,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培育,实现“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转变。在本次活动中,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个学段以杜诗《登高》为素材,共同研究贯通式、融合式教学模式,共同探讨“课程思政”在语文学科的落地路径,形式新颖,意义非凡。


我校小学部梁愿老师执教三年级(1)班的孩子们。在对《登高》一诗的讲授中,她从识字入手,以诵读为桥,解字入意,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诗歌中文字的古典意趣,并从易于理解的角度出发,引导孩子们了解诗人坎坷的经历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识读到会意,再到对共情的初探,完整地呈现出三年级孩子初次学习有难度古典诗歌的全过程。在课堂环节的推进中,老师的充分鼓励,富有创意的引导与孩子们积极的参与令人欣喜

孩子们的琅琅吟诵,是回荡在秋日草堂中最旖旎的乐章……


西川实验中学向峰老师以回忆与登高有关的诗导入,带领我校初二(13)班的同学走近杜甫,品读《登高》。在教学时,向老师巧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佳句“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抓住“杜甫在什么地方‘睹物’?杜甫在什么处境下‘兴情’?”两个主要问题,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读、品、赏、悟中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悟情感。


我校高中部马振伟老师执教高二(1)班,他着重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不凡诗情。他通过捕捉意象,引导学生置身登高诗境,再分析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一语双关等表现手法,指导学生层层深入,用心领悟诗中情思。在作业布置上,马老师要求学生把梁启超对杜甫写情的评价写成文章或小论文,或者选择草堂一景,试着创作一首抒情诗歌,重视了学生思维的训练与语文能力的培养。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四川大学王红教授以“‘登高’是‘九日登高’吗?”一问切入,引导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学会做学问。她谈到,关于杜甫的这首《登高》,“他的语感与情感表达有什么特殊之处?以及结尾处是否力度太弱?”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王教授通过诗中“猿啸哀、落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重点词句的鉴赏,启发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整个课堂精彩不断,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诗有别材,情有别趣,成都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罗良建老师的点评也有别妙。他用三句话精炼地概括了听《登高》教学后的感受:一是长长的路慢慢地走,二是美美的诗细细地读,三是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罗老师谈到,小学段梁愿老师的课堂以鼓励为主,学生带着对杜甫、对杜诗的好奇慢慢地学,细细地读,在自主、合作、交流中读通诗歌、读出节奏、读懂诗意,并抓住一个“悲”字,知悲情、想悲景,从而入诗境。一春一喜,一秋一悲,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也在梁老师浅显易懂的引导中深入孩子的内心。他强调,不同阶段的学习对象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感受能力和不同的思维能力。中学段的向峰和马振伟老师,根据初、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带领学生把《登高》一诗学深、学透。


学贵有疑,教贵在思。中学语文教研员黎炳晨老师结合课例,提出了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在学段模糊中如何走向学段教学的精准定位;语文教学在强调熏陶感悟中如何走向学科理性;语文教学在“贪多求深”中如何走向学科内容的恰切与适宜;语文教学如何在自我的天地中走向多方资源的融合。


融合融通,万物一体。成都市教科院罗清红院长认为,本次活动以杜诗《登高》为题,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老师同课异构、同课异讲,这是一次全新的贯通式教学尝试。同时,这次关于杜诗的教学研讨,既有时空的伸展,绵延悠长,又遵循教育规律,回归原点,是值得继续探究的课题。


在课例展示与现场探讨后,举行了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杜甫草堂、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诗歌教学联盟”成立仪式。


编后语:

我们相聚在杜甫草堂讲杜诗,有着特殊的涵义,活动既饱含着教育与文化学界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深深期望,又有着对新时代语文教育走向的前瞻性思考。这是蓉城秋日时光里一场向着传统文化浪漫而深情的奔赴。

优秀的文化是教育的源泉和灵魂,我们所追寻的“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正是要做到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的统一,在教育实践中智慧地传承和运用好民族优秀的文化。

纵观本次活动的立意构思、前期实践组织与活动日的精彩呈现,我们看到了极有分量的内容储备与老师们可喜可贵的创新意识,我们脚下这块厚重的文化土壤需要这样热忱而智慧的奔赴!


责编侯    赛
撰 稿:叶晓琴、侯 赛
摄影:张    磊
图文编辑:李莎

办学目标:建设成为省内顶尖、国内一流的高品质、示范性民办学校。 价值追求:创造最适宜师生发展的教育。 培养目标: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 育人体系:“五自立人”生长教育。 德育模式:“五成”生长德育。 教师发展:基于教育现场的校本研修策略。
冠城教育二维码
学校VR全景二维码
学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