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组 李红静
背景: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只用了短短30年就发展成为国内的一线城市(大多数人目前比较认同的四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深 圳是全国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2010年教育总投入超过200亿元,生均经费超过北京、上海;除了场地之外,深圳的学校在设备、设施、信息化程度等 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深圳的教师大多从全国选拔而来,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比例甚高,是一个精英荟萃的群体。深圳地处沿海、比邻香港,借助独 特的地理位置,依托经济实力,借助开放之风气,从校长到教师,到海外参观、访问、学习、进修、培训的规模没有一个城市可比。
“深圳南山—温江区教育发展联盟”的成立之后,在温江区研培中心组织下,校领导派出我高二年级一行五人去深圳南山区进行跟岗学习,这是打开我们高中教学第一线教师眼界的好举措,也给我们一个学习与反思的机会 。就几天学习活动总结如下:
一、感受深圳南山教育的研究之风
(一)北师大附中南山分校的“学思课堂”
在 温江区进行了4次生物新课程培训的北师大附中南山分校的陆辉老师,正好是该校教科研处主任,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学校最近开展的“学思课堂”的研究活 动,他们采用“行动研究”的程序和方法,秉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以“问题帮助—专家引路—全员参与—深度变革—评价激励—完善提升”的方 式推进,全校开展了“四个行动”,校长、中层干部率先上“先行课”,全校教师人人上“研究课”,推出明星教师上“示范课”,以“学思课堂”教学现场会形式 打磨一批好学案、好课堂、好教师、好科组;开展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运行环境、保障条件、效果评价等的研究,提升和完善教学模式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型,形成 以教学模式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学思课堂”主要的行动要素:“问题呈现”“问题对话”“情绪刺激”“科学指导”“问题训练”“问题评价”;“学思课堂”的 评价从六个维度进行评价:教学流程、智慧导学、师生互动、学生活动、资源运用以及目标达成。我以为我们提出的“学为中心、强化学生活动,构建生长课堂”, 能否借鉴一下,北师大附中南山分校的“学思课堂”的研究方法进行开展,深入进行下去。
(二) 北师大附中的教育沙龙,针对学校近期热点问题,邀请各方人士参加恳谈,对学校发展及现状提出个人的看法,民主、平等、和谐,他们始终有“教师第一”的思 想,不仅从专业发展上为教师提供机会,建有教师专用阅览室、备课室,进修的机会,还随时倾听一线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和意见,这种风雨同舟的情感很打动我 们,该校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发展需要我们,我们在这很安心,很幸福,例如:学校领导关心老师生活,每天老师一杯鲜奶,午餐每人25元的标准,我们每人只出 4元。我以为教师的幸福感不仅仅来自于收入,搭建教师良好的成长平台,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三)南山外语学校滨海分校的教学研讨会:历时3个多小时,安排2节听课同时进行,1个校长报告,4位教师交流。从中有以下体会:
1、 关于人际文化,高志清校长介绍“相互欣赏、和谐共进”的组织氛围,为此提出了“南外四欣赏”。就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这四个层面的人都要努力践行 “相互欣赏”,真正实现“和谐共进”。具体地说,学校领导要欣赏下属、欣赏学生、欣赏家长、欣赏自己;教师要欣赏学生、欣赏同事、欣赏领导、欣赏自己;学 生要欣赏教师、欣赏同学、欣赏父母、欣赏自己;家长要欣赏学校、欣赏教师、欣赏孩子、欣赏自己。这就构成了一个系统、立体的欣赏共同体,非常有利于创建和 谐校园,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和谐发展。
2、 关于“课题研究”,高校长谈到,广大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缺乏深度思考和探究,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因而教师工作低质、低效,影响教育 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也感受不到工作乐趣、缺乏幸福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生活质量。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必须成为研究者,必须真正研究自 己的教育教学问题,必须要做小课题研究。为了提高教师小课题研究水平,南外开发了《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并亲自对全校教师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培训,并与 高科技公司联合开发《教师小课题研究网络管理平台》,为教师研究自己的、具体的、细小的真正可改进教学实践的课题创造易于操作的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也 为教师专业发展找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抓手。如今,南外基本实现了“人人有课题,个个做研究”的良好局面,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一个非常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良好 局面。学校还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开展研究性教学,管理者要加强研究性管理,其目的就是要以研究性文化来统领学校各项活动。通过研究来改善教师 生存状态,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升教师生活质量,实现教师生命价值。
3、教师个人的研究成果展示,真实可信,令人信服,例如英语组的“授人与渔”集体备课法。
4、高中班主任工作方法的介绍,不是传统的经验型,更有很多创意如学生发展的导师手册、根据学生发展规律的班级教育设计,无不折射出创新的灵感。
二、感受深圳南山学生的精神风貌
1、 阳光大气,善于表达:举例说明,我在不能推脱又想得到指点的情形下,在北师大附中上了一堂高一生物课,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大胆质疑,用友好朴实的态度 参与学习过程,思维的碰撞热烈而积极,很快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另外我还听了两节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课,学生的整体表达能力和讲解能力都很强,我感到 合作学习,所产生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对升学率的提高有好处,更能锻炼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团队精神磨练。
2、自觉刷卡,礼貌待人:由于中午在北师大附中南山学校,据观察在无人把门的情况下,学生自觉刷门禁卡,我问学生可以不刷吗,说不可以,班主任会立即知道要批评,当我们不清楚周围环境时,学生热情绘图告知,并建议我们去深圳繁华区看看。
3、 中午有很多学生在阅览室学习。我觉得无论是北师大附中南山分校的阅览室,还是华侨城中学的学生老师的阅览室,都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让人就想呆 在那里看书,杜非是个爱书之人,去了人家的阅览室,就不想走,我也很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能把阅览室做成那样,热爱阅读的学生和老师会越来越多,文化氛围扑 面而来,用积极健康的书籍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而现在,我们学校的阅览室去的人不多。
4、 学生活动与商业赞助。去北师大附中南山分校,正遇见学生拍微电影,我远远的看了一下,询问得知,学生处下属的外联部的学生组织,会到很多地方拉赞助搞活 动,微电影的所有投资来自赞助商,还有很多项目的开展如各类球赛、活动等等,据说深圳孩子的商业意识和社会的角色意识很强,老师都自叹不如。
三、我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点滴
(一) 听课的感想:去深圳南山区,跑了三个学校,华侨城中学、北师大附中南山分校和南山外国语学校,听了四天不同风格的常态课6节,以及相应的评课,有四节高三 的生物课,处于复习的高三课堂,在课堂上一些做法值得借鉴。1、单独整理针对关键知识点做的总结式的知识清单,在课堂内完成或在课前完成课内分享,并没有 完全依赖辅导书,有老师针对学生的再加工组合,标号印出发给学生收集起来。2、重视应用,精选试题,以重点、难点和易错为主,直指考点,尤其以小组合作学 习,展开老师提前设计层层深入的讨论,解答质疑学生参与性强,老师在学生讨论中,补充条件,拓展新的思维方向,激活思维。3、不同的班级、不同的高三老师 对复习设计与要求差异很大。各种不同的教法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的水平和需要,不能离开学生这个背景谈教法,似乎层次好的班,自主合作学习效果好一些,而 基础差的讲述法他们更愿意选择。4、课堂快速反馈的方法,试卷投影,抽样展评,或用手指打哑语。5、每个高三老师的设计内容都多余实际上课内容,说明把握 课堂的有效容量是一个难题,值得我们思考。6、关于讲述法,听了陆辉老师的课,感到优秀的口才,引人入胜的讲述也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是否 能吸引住学生一起思考。
(二)我体会到了教学方法为什么要改变
要 求所有学生在同样时间和同样条件下,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这种“一刀切”,当然会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而 有些学生根本“吃不了”。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学生的作业往往只是抄写、听写、默写、背诵和模仿练习,以至于不断销蚀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与独立性,不断打消 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窒息学生智力发展。这种“以教为本”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存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忽视了教学主要目的,忽视了学生本 身的课程资源,也忽视了学生的学情依据,还忽视了课堂生成的动态性。为此,南外的校长提出了“以学为本,教学相长”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本,以学习活动 为本,以学生学情为本”来预设和生成课堂教学,真正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真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能,把学生本身当作一种学习资源来推动,从而达成学习目 标。在校长的主张下,南外生成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喜欢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依靠学生;教学的基本原则: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先 学生探究后教师点拨、先学生总结后教师确认。这一理念提出来以后,空前触动了教师固有的教学思维,真正改变了教师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效,使教师教 学更加符合学生需要和学生发展。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掌握知识的多少并非最重要,而如何掌握知识、掌握什么知识以及如何应用知识才是衡量现代人能力的一个 重要指标。由此可见,传统教育显然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与教的革命必然到来,我校在这点上,领导们有较高的认识,但现在我校还 有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积习难改,还无意识的就进入了独霸课堂的角色。
作 为信息时代中的自己,我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再徘徊了,立即行动,调整教学方式,践行以学定教,提升自己专业素养,把学 生成长的需求放在首位,努力探索出适合于学情的教学形式。同时我期待着我们七中实验在促发展、求突破的道路上,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也能相互欣赏, 风雨同舟,和谐共进,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