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集萃

一、语文知识点 及学法总结   

(一)语法知识:   

1、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2、短语类型:   

A、按功能划分七种: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B、按词性划分三种: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   

3、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定语 E、状语 F、补语    

4、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5、四种破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 D、表时地数起止    

6、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 D、表着重强调    

7、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三)记叙文阅读:   

1、记叙文(消息)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2、记叙文分类: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四)说明文阅读:   

1、说明文分类:A、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B、按写作方法分:介绍性说明文、描述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阐释性说明文;C、按功用范围分:一般说明文、科技说明文、应用说明文  

2、说明顺序:A、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B、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C、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3、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列图表、引资料   

4、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5、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五)议论文阅读:   

1、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B、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C、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3、议论文结构:A、引论:提出问题;B、本论:分析问题;C、结论:解决问题   

4、论据类型:事实论据(一般事实、史实、数据等)和道理论据(名言警句、科学公理、民间熟语等)   

5、常见论证方法:   

A、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B、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归谬法  

(六)散文阅读:   

1、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2、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指主题、意境集中、鲜明)   

(七)小说阅读: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2、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八)描写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3、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B、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  

(九)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悬念、波澜、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一)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二)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十三)文章分析方法归类:   

1、赏诗三步法: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 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    

2、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 B、找寻明暗线索 C、依据时空顺序 D、依据逻辑顺序    

3、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D、承上启 下,自然衔接(过渡句); 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G 、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H、增强语势,突出特征(修辞句)    

4、辨别七类文章写法:A、对比写法 B、象征写法 C、烘托写法 D、以小见大写法 E、先抑后扬写法 F、虚实结合写法 G、夹叙夹议写法    

二、语文涉及文学文化常识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史书体例:1、编年体,如《左传》;2、纪传体,如《史记》;3、国别体,如《战国策》;4、通史,如《资治通鉴》;5、断代史,如《汉书》  

(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豆、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 形声、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风、雅、颂”三大类   

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7.“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28.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   

29.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0.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五)古代别称:   

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9.谦称:①自称:愚、鄙、敝、卑、窃、臣、仆 ②帝王自称:孤、寡  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太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 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 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 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⑤称年老的为:丈、 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又称“泰水”。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 人等。  

11.年龄称谓(代称):①垂髫  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②总角  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③豆蔻指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少年。④束发:男子十五岁。⑤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⑥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 身”)⑦不惑:是男子四十岁。⑧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即知“天命”)⑨花甲:是六十岁。⑩古稀:是七十岁。(11)耄耋:指八九十岁。(12)期 颐:是一百岁。  

(六)作家与作品   

 1.鲁迅读书轶事:塾师:寿镜吾先生。“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睛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  

   “三味”意思是:读经味为稻梁,读史味为肴馔,读诸子百家味为醯醢(xīhǎi)。   

鲁迅书签上写了读书三到:即口到、眼到、心到。   

2.《论语》为“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大师。  

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政冶、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动力的书。  

4.《左传》编年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时鲁国史左丘明编著。《曹刿论战》选于此书。   

5.《列子·汤问》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寓言故事《愚公移山》选于此书。“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6.《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的注,这是古代记述我国江河分布情况的书。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选自《史记》  

 8.唐代诗歌成就最高,涌现出大批名家。   

如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中唐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晚唐“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9.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10.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代表宋代词坛两大流派风格的是苏轼的豪放派和李清照婉约派。名   

11.明清时代四大古典小说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明)、《水浒》(施耐庵·明)、《西游记》(吴承恩·明)、《红楼梦》(曹雪芹·清)  

12.《儒林外史》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临死的时候点两根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人”就是这部小说中塑造的吝啬鬼严监生的形象。  

13.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俄)、欧·亨利(美)、莫泊桑(法)。   

办学目标:建设成为省内顶尖、国内一流的高品质、示范性民办学校。 价值追求:创造最适宜师生发展的教育。 培养目标: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 育人体系:“五自立人”生长教育。 德育模式:“五成”生长德育。 教师发展:基于教育现场的校本研修策略。
冠城教育二维码
学校VR全景二维码
学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