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杜甫草堂读杜甫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网校 孙  
 
漂在成都的这些日子,每次坐公交车经过西门外,听到票务员报站说“草堂寺到了,要下车的乘客请从后门下车”时,总有一种立即下车的冲动。草堂寺,不就是杜甫草堂吗?数十年来,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我,让我对它魂牵梦绕。
第一次知道杜甫和杜甫草堂,是在课堂上。老师介绍说他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身处乱世,却忧国忧民,写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不朽的诗句,而且在成都寓居过。这让我对他油然而生敬意,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后 来,我拜读了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冯至的《杜甫传》,对杜甫的认识当然也就比较全面一些了,也曾经对郭先生的“扬李抑杜”颇不以为然。再后来,我站在 中学语文教学的讲台上,也向学生介绍杜甫,介绍杜甫草堂,介绍杜甫的诗歌,把我对这位生前命运坎坷,死后备享尊荣的诗圣的仰慕,传递给我的学生们。
冯至先生说过,要想了解杜甫不能不去杜甫草堂。希望有机会到草堂一游,是我多年的愿望。
其实,早在1966年的冬天,我就曾经和两三位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游览过杜甫草堂。只是当时才十七八岁,少不更事,走马观花般随意看了看,就匆匆离去,至今印象全模糊了。后来,我也曾经多次到蓉城,只不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暇一游。直到今年春节,才得到机会,了却我几十年来畅游杜甫草堂的夙愿。
在 我脑海里,杜甫的草堂和草堂里的杜甫应该是这样的:几椽茅屋,一圈用竹子编织的篱笆,门前有菜地有花圃,屋后有竹林有鱼塘;园子里几只鸡在悠闲地觅食,门 口一条大黄狗正眯着双眼俯卧在地上;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绕村流过,周围稀稀落落地散布着几家农户,几方水田;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川西平原以及巍峨的西岭雪 山……一个年届天命清癯瘦削的老人,正弯着腰在园子里忙碌着:锄地,拔草,种菜,种草药,栽植花木;闲暇时,或在花丛中掩卷沉思,或在春江上泛舟垂钓;偶 有朋友来访,则浅酌低吟,诗文唱和;有时也学陶渊明与邻翁田父交往,“把酒话桑麻”;时不时外出凭吊古迹,览胜赋诗……这就是我心目中属于杜甫的草堂和属 于杜甫的生活,虽然简陋,却也可以遮风挡雨;虽然清贫,却也安宁闲适。
在草堂里,我缓步走过杜甫诗中描写过的草堂、柴门、水槛、花径等景点。因为是中午时分,游客不多,处处清幽可人,让人有超凡脱俗之感。不过,这些都是晚清以来杜甫的粉丝们根据杜诗中的描写构建的草堂的遗存,与杜甫的草堂毫不相干。据相关资料记载,杜甫离开后,他所 搭建的草堂大部分都被大历年间任西川节度使的崔宁之妾任氏据为私宅,除少数屋宇、亭台外,其他则根据所需大加整修、扩建,基本上面目全非。以后,任氏又舍 宅为寺,名曰梵安寺,又称草堂寺。唐昭宗天复元年(902),时任西川节度使王建(唐亡后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西蜀奏记的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杜 甫草堂旧址,在其上重建了一间茅屋,保存下来,后经宋、元、明、清多次修葺而具有现在的规模和基本格局。如今的草堂很气派也很华丽。1985年由纪念馆升格为博物馆后,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已经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整个园区占地近300亩,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园林景点游览区、服务区等三大板块。到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小溪流水时缓时急,春香扑鼻,清幽雅致。因为是春节期间,花台里装点了些彩旗纸花,增添了一些游乐项目招揽游客。即使这样,也与草堂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喧嚣繁华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寓居草堂的杜甫是痛苦的。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也就是说,到成都时,杜甫已经没有任何官职,不具有公务员身份,没有薪水,也没有正当职业,没有固定收入,地地道道的一个“盲流”。作为一位流落异乡的诗人,他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全靠朋友救济。在《酬高使君相赠》一诗中,他说 自己“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居与园蔬”,大约不是矫情的假话。诗中的故人即高使君,唐代诗人高适,杜甫的朋友,时任彭州(今四川彭州)刺史。杜甫初到成都时, 曾一家人暂借西郊的一座古寺居住。是老朋友高适送米粮接济,邻居给他提供菜蔬。第二年春天,才在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成都尹裴冕的帮助下,在浣花溪上游选择 了一处环境幽静、风光秀美的地方建草堂(《卜居》: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他的一位表弟王十五司马给他送来建房的钱(《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 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劳”)。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前后历时两年,草堂 才完全建好。(周维扬、丁浩:《杜甫草堂史话》,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不仅“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而且“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来访的宾客,通常都要自带酒菜甚至炊具才行。这样的的窘况,无论搁谁身上,大概都不能称为“幸福”,不会没有痛苦感吧!
万方多难的社会之痛,让杜甫悲愤;壮志难酬的心灵之痛,君昏臣庸的社稷之痛,更让诗人愤懑。“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野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较于国家的多灾多难、黎民的家破人亡,诗人觉得,个人颠沛流离之苦,倒也在其次了。广德二年(764年)春天,也就是诗人寓居成都的第五个年头,写过一首诗《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七律,一开篇就交代了全诗的大背景:万方多难。在此背景下,流寓成都的诗人满腹愁绪,登上斯楼,尽管繁花触目,春意盎然,却叫人更加黯然神伤。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带着勃勃春色,从天地的边际奔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多么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啊!说起风云变幻,诗人不禁想到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入侵长安,代宗出奔陕州,又在当年十二月还返长安的事实,这不正说明大唐帝国气运久远吗?因此诗人警告也是祈求:那些觊觎大唐大好河山的西山寇盗们(指刚刚攻陷松、维、保三州【今四川甘孜、会理一带】的吐蕃人),你们不要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了!诗人就这样伫立楼头,思绪万千,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那亡国昏君,竟也和诸葛武侯一样,列居祠庙中,歆享后人香火!而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效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唯有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这是何等的悲凉!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熔铸在一起,表达了深沉的切肤之痛,是杜甫忧国忧民、伤时怀己的真实写照。在脍炙人口的《蜀相》中,杜甫则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国难当头,只有刘后主一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的愤慨。
当然,寓居草堂的杜甫也有快乐。读他在草堂时写下的那堪称绝唱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人常常怀疑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你看,作者笔下的草堂,万物复苏,到处是生机勃勃的翠绿颜色;两只黄鹂在柳树间欢快地跳来窜去,不时传来几声啼叫,是那样清脆,那样悦耳。万里晴空,一碧如洗,一行白鹭在天际中掠过,不仅展示出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也蕴含着一种向上的奋发。凭窗远眺,可以望见西山雪岭;开门细观,一只停泊门前的大船即将起航,驶向遥远的东吴……四句诗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远望近观,交错呈现;或动或静,无不皆宜;黄翠白青,互相辉映;有声有色,清新活泼。既有时间上的永恒,也有空间上的广阔。如此意象鲜明、境界阔大、写尽人间春色的诗篇,岂是一位饱经战乱和颠沛流离之苦的老人能写得出来的? 
杜甫的快乐来自多个方面。一是他在这里有众多的朋友。说到杜甫的朋友,除了前面提到的高适,还有一位严武。严武字季鹰,华州华阴人,乾元二年(761)十二月,被任命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当时是成都的最高军政长官。严武与杜甫可以称得上是关系极其密切的“哥们”:他常常带着酒肉和仆从来浣花溪看望杜甫。杜甫《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得寒字》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你看,严武来访时不仅自己带着酒馔器具,而且毫不拘礼,就把竹林当作厨房,在里面烧锅做饭、浣洗杯盘碗盏;装饰着金鞍的马匹也随意站立在花丛旁边。一位是有身份的官员、当地的父母官,一位是流离失所的寒士,无论以今天世俗的眼光来看,还是在当时,他们之间的交情都是可圈可点的。严武不仅生活上关心杜甫,还多次劝其出仕,亲自为杜甫“跑官”。尽管当初杜甫都婉言谢绝了,但最终觉得友情难却,答应入严武幕府。于是经严武上表奏准,委任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的由来。不管从那个角度看,严武都是杜甫除李白,高适之外的又一知音。可惜严武不幸于永泰元年(765)突患疾病,死于成都,年仅40岁。对于严武的死,杜甫十分哀痛。他在《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中说“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把严武比成诸葛亮,比成汉武帝时开创蜀郡儒文化的先驱者——文翁,说他的来去使蜀中崇山峻岭为之或重或轻;还说 “颜回竟短折,贾谊徒忠贞”,直把严武的早卒比成颜回贾谊的早逝,给尘世留下了遣憾,真可以说是推崇备至了。正是因为严武的突然去世,才让杜甫终于失去最后的护恃,只好举家东迁,漂泊鄂、湘。如果没有严武的意外死去,杜甫大概是不会离开成都的。
让 杜甫感到快乐的,还有草堂安定、闲适的生活。杜甫是经历过战乱的人,多年的辗转漂泊,让他居无定所,历尽艰辛;入蜀后也曾因严武回朝,蜀中军阀混战而流落 于梓州(今三台)、阆州(今阆中)、绵州(今绵阳)之间。广德二年(764),他听说严武重回成都“再镇蜀”,大喜,就立即打消东下吴楚的计划,“改计却赴成都”(《杜甫年表》),也是为了找一个可以安身立足之处。上元元年(760)的夏天,杜甫曾经写了一首题为《江村》的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诗中的“江村”,其实就是草堂之所在:清澈的浣花溪绕村流过,漫长的夏日里,草堂事事都显得那样清幽雅静:堂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进飞出,水中的鸥鹭快乐地相互嬉戏亲近;老妻闲来无事,在一张纸上画上棋盘,准备与我对弈;天真无邪的小儿子忙着把针敲成钓钩,准备到江边钓鱼。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无怪乎作者感慨:只要有朋友供给生活所需的米粮,在这么清幽的环境里,此身就不再有什么奢求了。
这 首诗,平浅得像家常话,但在平浅中却透显出生活的乐趣。尽管“画纸为棋局”,“敲针做钓钩”何其简陋!但却又趣味盎然。可见,此时的杜甫,尽管物质生活窘 迫,但能和老妻稚子共享天伦,心里是满足的。这可是人间最大、最难得的欢乐啊!所以,宝应元年(762)六月,代宗召严武入朝后,杜甫在送别赠诗《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中依然表示自己要“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在天伦之乐中过此残生。
让 杜甫感到快乐的还有当时草堂优美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风。杜甫选择结庐浣花溪,是有眼光的。据《太平寰宇记》载:浣花溪,在成都西郭外,属犀浦县,一名百 花潭。因“溪水出湔江,居人多造彩笺,故号浣花溪”(任升《梁益记》)。为什么要选择这里寓居?他在《卜居》一诗中作了具体的说明: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简而言之,诗人之所以选择在浣花溪畔搭建茅屋,一是这里环境清幽(“林塘幽”),远离世俗(“出郭少尘事”);不仅“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更有锦江澄碧,蜻蜓无数,鸂鶒沉浮。二是交通便利,可以在山背阴处登上小舟,东行万里,方便日后东归。
杜甫寓居草堂期间,不仅交接名人显贵,而且和左邻右舍建立了良好关系。他在《客至》中这样写道: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你看:即使“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但有客人来了,也会“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附近的农民也对诗人十分友好,送来了红红的樱桃,令诗人大感意外:想不到蜀地的樱桃也这么红艳(“西蜀樱桃也自红”);由于送来的樱桃太多(“野人相赠满筠笼”),好几回在冲洗时生怕它破了,已经十分小心,却依然破了不少,让人感到无可奈何和心疼(“数回细写愁仍破”);同时诗人又象小孩子一样,对成千上万的樱桃颗颗都那么圆润,大小均匀感到惊讶(“万颗匀圆讶许同”(《野人送朱樱》)。他有时也会到处走走,去黄四娘家看“千朵万朵压枝低”的花事,欣赏“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美景(《江畔独步寻花》);也会“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乡人送来甘蔗水让诗人当茶尽兴痛饮,虽然茶杯不怎么精致,是粗瓷的,但并不比玉杯差多少(“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进艇》)。
杜甫寓居草堂,交游赋诗,是杜甫诗歌创作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草堂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他的诗作流传至今的就达240余首,几乎占了现存杜诗1400首的五分之一,而且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都是这一时期写的。纵观杜甫这一时期的诗作,充满闲适情趣,既有安静明秀的境界刻画,也有细腻入微的景物描写,具有萧散自然、闲雅从容的特色,与他其他时期的作品形成鲜明对照。尤其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最有代表性。如其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
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
应须美酒送生涯。 
  其五: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七: 
不是爱花即欲死,
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
嫩蕊商量细细开。
其它如《南邻》《江村》《客至》《春夜喜雨》《绝句漫兴九首》等篇,无不如此,从容淡雅,充满自然情趣。能把萧散自然的情怀抒写得如此从容和优雅,让人神往,大约除了老杜,不作第二人想。这也正是草堂的安定、悠闲生活,催生了杜甫诗风的另一面,使得杜诗除了“沉郁顿挫”外,更多了一种自然清新的风格。
不知不觉已是夕阳西下时候,落日余辉给草堂的亭台楼阁涂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色。当今的时代,已经不是崇拜诗歌和诗人的时代。杜甫草堂,也仅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处旅游景点,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尽管此草堂已非彼草堂,此杜甫已非彼杜甫,但是,每天来此朝“圣”的人依然络绎不绝。我不知道这是杜甫的悲哀,还是我们的悲哀……
恋恋不舍地步出草堂,巨大的喧嚣声立即从四面八方涌来,压迫得人艰于呼吸视听。杜甫在乱世中能有这么一块林壑清净的地方栖身,过着诗酒唱和、潇洒随意的生活,比起现今的我和我们,实在是很幸运。地处西南的四川,竟然与唐代(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结缘,真可谓上天垂顾。李白放宕不羁,蔑视权贵;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尽管他们生前都时乖命蹇,但千百年来,却受到不同时代的人们不约而同的尊崇,这大约是他们生前怎么也没有料到的吧!
物非人非情何堪,
漫步草堂费哦吟。
生前偃蹇身后荣,
谁如诗圣怀苍生。
 
                            2011年4月 于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附注:标题为唐太和元年(827)进士、成都人雍陶所作《经杜甫旧宅》中的句子

办学目标:建设成为省内顶尖、国内一流的高品质、示范性民办学校。 价值追求:创造最适宜师生发展的教育。 培养目标: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人。 育人体系:“五自立人”生长教育。 德育模式:“五成”生长德育。 教师发展:基于教育现场的校本研修策略。
冠城教育二维码
学校VR全景二维码
学校微信公众号二维码